搜索

無奈悲歡觸緒來 —— 張曉陽

[复制链接]
ausaview.com 发表于 2021-8-11 18:09:06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ausaview.com
2021-8-11 18:09:06 651 0 看全部
無奈悲歡觸緒來
一家祖孫三代人的王國維情結和一個耄耋老人的七十年讀王心史


   作者:張曉陽

1
這事,屈指已經整整七十年了。
那時的我還在鄉下讀小學。記得是端午節的前三天,年邁的爺爺吩咐母親做幾個菜,然後恭恭敬敬地擺上供桌。那一雙顫抖的手,開始點香、燒紙……
一杯濁酒灑向乾裂的土地。
一臉悲戚的爺爺,在供桌前屈膝、叩頭。
供桌後面的牆上,掛著的是一張比爺爺年輕得多的陌生人的畫像。
一副憂鬱的面孔。一雙悲情的眼睛。那張陌生人的畫像,直到今天想起來仍然讓我感到一種沉沉的壓抑。


2
爺爺告訴我,畫像上的那個人叫王國維。他學富五車,才高八斗。學貫中西,著作等身。說到這裏,爺爺指了指書架上的24卷《觀堂集林》和一排《王靜安先生遺書》,道:這些書都是他寫的。他是我們中國最有知識的知識份子,最有學問的大學問家。
可惜的是,這個大學問家剛剛年過五十就死了。
死了?小小年歲的我大吃一驚。
他是自殺的!爺爺沉痛地道:那是民國十六(西元1927)年的五月初三,端午節的前兩天。在清華大學做教授的他,向同事借了五塊錢,雇了一輛黃包車,一個人進了頤和園。然後,就投湖自盡了……
整整二十三年了,唉!……說到這裏,爺爺便是一聲長長的歎息:他是一個老實人,一個專心做學問的好人。他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、最有學問的人,也是這個世界上最可憐、最苦命的人……


3
從那一年開始,我就知道了中國有這麼一個王國維。他使爺爺感到驕傲,感到悲傷。死去二十多年了,爺爺還在為他而悲痛欲絕,而熱淚盈眶。
後來爺爺對我說,這都緣於他年輕時候與王國維的一面之交。
那是光緒三十一(西元1905)年的暮春,王國維在蘇州的江蘇師範學堂任教,同時主編《教育世界》雜誌。身為鄉村教師的爺爺為了一篇關於兒童教育的文章,專程從蘇北的家鄉趕到蘇州。在江蘇師範學堂,他找到了主編《教育世界》的王國維。王先生看了他的稿子,很欣賞他的一些獨到見解。他們是同齡人,又都關注鄉村的兒童教育,有許多共同的理念。談的很投機。他的那篇稿子被王先生留下了,但不知道什麼原因,《教育世界》一直沒有刊登。後來江蘇師範學堂的一位先生告訴爺爺,在他走後不久,王先生就辭職回他的海寧老家去了,再也沒有回來。
爺爺一直為他那篇稿子的下落不明而耿耿於懷,也為王國維先生的離去而遺憾。
回首往事,爺爺顯得很傷感。對於一位小人物的那一面之交,後來的王國維肯定早就沒有什麼印象了。然而爺爺卻一直牽掛著他,為他後來的命運而一灑悲戚、同情的熱淚。
他是我們讀書人的楷模,也是中國文人的驕傲!爺爺對我道:這些年來,王國維在我的心裏一直沒有死。生逢亂世,生不逢時。一個人就是一根蘆柴棒子,可以瘦得沒有肉,但決不能沒有骨頭啊!


4
“早知世界由心造,無奈悲歡觸緒來。”
突然想起了先生在他的《題友人三十小象》一詩中的詩句,我的心頭頓時籠罩著一層厚厚的烏雲。
誠如爺爺所說,王國維是偉大的。他是一位集史學家、文學家、考古學家、詞學家、金石學家、美學家、翻譯理論家於一身的學術大師,為我們後人留下的著述達62種,批校的古籍逾200種。他在文學、史學上的成就,都是劃時代的。一代文豪郭沫若曾經由衷地讚歎:“王國維遺留給我們的是他的知識的產品,那好像一座崔巍的樓閣,在幾千年來的舊學的城壘上,燦爛放出了一段異樣的光輝。”
王國維又是很苦命、很可憐的。他出身於一個沒落的望族。祖先雖然榮耀一時,但到了他降臨人世的時候,家境已經十分清貧了。他想出國留學,但家裏沒有錢,只好到上海獨闖天下。由於缺乏經濟上的支撐,雖然事業有成,仍然一輩子寄人籬下。他四歲喪母,三十一歲喪妻。五個女兒死了四個,到了晚年又連喪兩個愛子。人生之大不幸,全讓他一個人給攤上了。
天公如此不公,不由讓人感到一種莫名的悲哀!


5
然而,我中學時代的一位政治老師卻告訴我,王國維是一個前清的遺老。他反對革命,擁護帝制。清王朝被推翻十多年了,他還拖著一條醜陋的長辮子。對這種長著花崗岩腦袋的反動學術權威,我們應該堅決批判之。
我感到迷茫,回家就問父親:老師講,王國維反對革命,擁護帝制。是反動學術權威。我們應當堅決批判。怎麼跟爺爺說的不一樣呀?
老師說的是對的。您爺爺年紀大了,思想跟不上形勢了!在省級機關工作的父親,說的話自然要與學校的政治老師保持一致。他對我道:您以後也別跟人家談什麼王國維了!
為什麼?我不解地問。
不要問為什麼!父親告誡我:您以後大了,經歷的事情多了,自然就曉得了!……
對父親的話,我將信將疑。
王國維究竟何許人也?在很長一段時間裏,我的眼前都是一團虛虛幻幻的迷霧。


6
過了幾年,我當兵了。那是上一世紀的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,在我接觸的人群中,沒有什麼人知道王國維。
在我能夠看到的書刊中,也見不到王國維的蹤影。
這個曾經被爺爺崇拜過的大學問家,漸漸從我的記憶中淡出了。
一個偶然的機會,路過首都北京。在琉璃廠的一家舊書店裏,我突然發現了一本叫做《人間詞話》的舊書。
爺爺早就說了,這是王國維的一本名著。我不由如獲至寶,喜出望外。趕緊把它買下,回到招待所就如饑似渴地讀了起來。
這一個夜晚,王國維又在我的心中復活了。

1.jpeg

7
“詞以境界為最上,有境界則自成高格……”
一打開這本有些破損的舊書,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。
這是運用中國傳統詩話方式所寫的一部關於詞的文學批評著作。在那精神食糧匱乏的年代,對於一個古典詩詞的愛好者來說,得到這樣一本好書,猶如雪中遇碳,久旱逢雨,那喜悅之心情是無法言表的。
更何況,這是爺爺一直崇拜的王國維先生的名作。
評判恰到好處,點擊一針見血。其語言之精煉、蘊蓄之深厚、持論之精闢,無不顯示了先生“不勝古人,不足與古人並”的氣度。在我看來,這無異為中國古典文論之最獨具異彩的一顆明珠。
四十多年後的今天,重讀這部論詞名篇,我依舊有一種深深的震撼。正如一位研究王國維的專家所言,要理解二十世紀中國文論的發展,不能不首先理解這部《人間詞話》;要確立中國文論在跨文化交流的世界文論格局中的地位,也不能不總結《人間詞話》所內蘊的現代性經驗;要確定21世紀中國文論的發展方向,還是不能不首先審視《人間詞話》所提供的可能途徑。
那時候的我,被王國維徹底征服了。


8
在那一次《人間詞話》的初讀中,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所提出的“三境界”說。
從“昨夜西風凋碧樹,獨上高樓,望盡天涯路”開始,到“衣帶漸寬終不悔,為伊消得人憔悴”,再到“眾裏尋他千百度,驀然回首,那人卻在,燈火闌珊處”。於詞學而道出事業、學問和人生之真諦,確是大家的風範。追求——創造——成功,配之以三段古人的美詞佳句,形象生動,耐人尋味。真是愛煞人也。
這借詞論學的“三境界”,這人生奮鬥的“三境界”,非大詞人說不出,非大學問家想不到,非成大事業者道不來。它像一道黑夜的閃電,讓我看到了世道的艱難和光明。人生之路是曲折的,奮鬥之後未必就是成功。但這無須悲觀。一個有志氣、有毅力的人,積多年之研究,而一旦感悟到宇宙人生之真理,乃天下第一等快事。又何必計較世俗上的成敗得失呢?
一百多年前的王國維,在融通中西中,以“境界”統詞話,“化合”了一些西方哲人之說,開了中國文藝批評的新生面。他讓我懂得,所謂藝術不只是享樂、安慰或者自娛自樂。藝術永遠是天底下一樁最偉大的事業。


9
從此我就開始搜求王國維的著作。儘管很難,我還是孜孜以求。功夫不負有心人,不久我就在我服役的那個城市的一家舊書店,購得了先生的《人間詞》和他的《紅樓夢評論》。
西窗落月蕩花枝,又是人間酒醒夢回時。王國維一生的成就主要在學術,填詞只是他一段時間的即興之作。《人間詞》中的一百多首詞,讓我看到了他那多愁善感的另一面。夜晚失眠的感受,旅行途中的寂寥。不被理解的孤獨,痛失親人的悲苦。悼亡,思友。傷春,悲秋。潮落潮生,幾換人間世。依歸人間,一夢鈞天只惘然。一顆無法解脫的、永無休止的苦痛的靈魂,在上一世紀六十年代初,深深地震撼著我這一顆年輕而又好奇的心。
在人們的印象中,王國維生性木訥,只知埋頭做學問,不知道生活。在與人的交往中,“老實得像火腿一樣”。讀了他的一百多首詞,走進他的內心世界,我看到的卻是一個感情豐富、關注人生的國學大師。
不被理解的孤獨,實乃人生之大悲哀也。一歎!


10
在那個社會劇烈動盪、人心無所適從的時代,王國維的理智與感情之間,發生著激烈的衝突。正是這種矛盾衝突的痛苦,成就了他的《人間詞》。
言近而旨遠,意決而辭婉。往復幽咽,動搖人心。王國維的詞,在前人似乎已經走盡的路上獨闢蹊徑,從而在中國詞的發展史上佔有一席之地。
大師,本來就是一位詩人!


11
接著讀《紅樓夢評論》。
《紅樓夢》是我國一部優秀的古典小說。我在上中學的時候讀過一遍,但似懂非懂,談不上有多深的理解。那時的我只以為,這是一本反映才子佳人的愛情小說。那卿卿我我的小資情調,今天已經不合時宜,已經沒有多少現實意義的了。
然而,王國維卻告訴我:“《紅樓夢》,哲學的也,宇宙的也,文學的也”!
一部小說的意涵,竟然被提到如此的高度,倒是我原先沒有想到的。先生繼續他的論述:《紅樓夢》是揭示人生苦痛的。這種苦痛往往是由於無休止的欲望,由於“自造”。也就是由於人生的一時之誤,一念之誤。這種“誤”在世俗中的難以避免,造成了人生的種種悲劇。
由此,王國維認為,“《紅樓夢》一書,與一切喜劇相反,徹頭徹尾之悲劇也”,“悲劇中之悲劇也”。


12
王國維的《紅樓夢》研究,為從哲學、美學和文學上去研究古代小說,開闢了一條新穎的、較為科學的學術研究道路。
他第一次用近代西方人的觀點,來評論中國古代最傑出的小說,並把《紅樓夢》與他尊為“世界之大文學”的《浮士德》加以比較,不僅大大提高了小說在中國文學史上的位置,而且將《紅樓夢》與西方文學名著並列,讓中國的經典進入了世界文學之林。
在這本評論中,作者不但是闡釋《紅樓夢》,而且同時也是在闡釋中華民族的美學靈魂、民族靈魂。在這種闡釋中,王國維借題發揮,道出了他的困惑、他的思考和他的希望。
正是這樣的一本《紅樓夢評論》,揭開了《紅樓夢》研究的新時代,進而成為“五四”新文化的先聲。
這樣的王國維,會是思想保守的學究嗎?


13
在《紅樓夢評論》的閱讀中,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目光之遠大,思想之敏銳。如登高望遠,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。
在那無書可讀的年代,王國維讓我有了一段精神充實的歲月。
我忘不了分別多年的爺爺,在書信中向他老人家報告了我讀王國維的心得和感受。
沒有想到的是,這卻引起了他對我前程的擔憂。他在信中再三告誡我,在這個年頭,讀王國維是不合時宜的。這對你的進步沒有好處,就不要讀了吧!
不久父親也來了信,態度更加嚴厲地道:讀王國維是危險的!要跟上時代,就應該多讀一些突出政治的書……
我再一次陷入迷茫的大霧中,恍恍惚惚,不知所從。


14
隨著時局的發展,我也感覺到了王國維與這個時代的格格不入。爺爺和父親的擔心,不是沒有道理的。
在時間的流轉中,風聲漸緊。不久,一場史無前例的風暴終於到來。不僅僅是王國維,許多專家、名人都被打成“牛鬼蛇神”。他們的著作則被當作“封資修”,遭到了熊熊烈火的無情批判。
我那幾本可憐的王國維,在被收繳後,於一個晚上被付之一炬。
那個無眠的夜晚,我在北國荒原的秋風裏眺望天空,欲哭無淚……


15
又過若干年,我從部隊到地方。在反反復複的風雲變幻中,一顆僵化的靈魂
幾乎被窒息。
一場改天換地的變革,於無聲處孕育。
物極必反,否極泰來。十年浩劫終於成為歷史。
冰消了,雪融了。隨著化雨的東風吹遍大地,人們又感受到了一股和煦溫暖
的春意。


16
當王國維再次歸來的時候,已經是上一世紀的八十年代中期了。
在爺爺去世的二十年後,父親亦已年邁離休。一天,他興沖沖地告訴我,他
在新華書店看到了一本《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》的書,是加拿大籍華裔學者葉嘉瑩女士寫的。他買了兩本,一本是送給我的。
這些年來,我們的社會理念被某些人給顛倒了!他歎了一口氣,道:就拿這個王國維來說吧,明明是一個學問淵博的大學者,卻偏偏說人家是什麼“封資修”,是反動分子。貌似“革命”的“左”,害了多少有學問、有本事的好人啊!
他還告訴我,就是因為看王國維的《人間詞話》,他在“文革”中受到了急風暴雨式的批鬥。爺爺留下的24卷《觀堂集林》和一套《王靜安先生遺書》,也在“文革”中被燒掉了。幸虧他老人家在風暴到來的前一年就去世了,要不然,還不知道要遭受怎樣的折磨呢!
父親說:當年我和您爺爺之所以反對您看王國維,就是因為怕您受牽累。現在不怕了,您可以好好看看關於王國維的書了。
是的,風雨已經過去。今天,我們終於有了談論王國維的自由。死了幾十年的大學者,終於又重返我們這個人間了!


截屏2021-08-11 下午6.03.16.png

17
從那時開始,王國維的著作及有關他的評論、傳記,一本接一本的出版。我是逢王必買,逢王必看。二十多年來,常常沉浸在王國維的世界,簡直成了一個“王迷”了。
在王國維的傳記及其著作中,我看到了在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,一個中國知識份子的苦難和靈魂的掙扎。正是人們眼中的這個“封建遺老”,構建了中國新史學的大廈,在諸多學術領域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。
我們看到,正是由於王國維及其同時代眾多知識份子的埋頭學術,才拯救了危亡中的中國傳統文化。沒有他們,古老的中華民族將失去最後一根賴以棲息的樹枝。
我忽然想起了當年爺爺說的,他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、最有學問的人,也是這個世界上最可憐、最苦命的人……


18
總以為王國維是一個癡迷於古紙堆、對世界大勢不甚瞭解、思想極端守舊的老夫子,走近一瞧,才知道真實的王國維完全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迂腐。
從六歲上私塾開始,自小就飽讀經書。15歲成了當地一名最年輕的秀才,名列“海寧四才子”之首。但是他喜歡並專注的並非八股,而是那些與科舉考試關係不那麼密切的“前四史”。甲午戰爭後,他開始關心國家的命運,追求時髦的“新學”,進而在最後一次鄉試中“不終場而歸”。從那開始,他徹底斷絕了科舉的念頭,從此走上了“獨學”的道路。
一個有著深厚國學功底的年輕人,卻沉迷於當時西學與變革的思潮。王國維開始了他對主流社會的第一次叛逆。雖然這種叛逆是不自覺的,不徹底的。
這一叛逆,讓他在新學中有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。
到上海以後,他在維新派主辦的《時務報》謀食,不久留學日本。他曾經拜會維新派的頭子康有為,後來又結交日本朋友。苦學外語。手抄《天演論》。讀《盛世危言》,讀康德,讀叔本華,讀尼采,甚至還讀德文版的馬克思《資本論》……不僅僅是讀,還積極參加社會實踐。年少時寫文章批評當時的學界泰斗俞樾(俞平伯的曾祖父),幾年之後又在是否開設哲學這門課程上挑戰、批駁張之洞(主管教育的國家最高行政長官)。給家鄉地方官寫信,建議在海寧創辦師範學堂。從日本歸國後,主編中國第一個專門討論教育的雜誌《教育世界》……
風華正茂,書生意氣。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熱血滿腔、報國有志的一代精英。


19
對時局的關心,對歷史規律的透徹瞭解和準確把握,更使我們看到了王國維那高人一等的才識和氣魄。
他是主張變法的。然而,對於變法中的一些人的浮躁作風和急於求成,他是不以為然的。早在變法開始前的三個多月,他就做出了準確的預言:“常謂此刻欲望在上者變法,萬萬不能。唯有百姓竭力做去,做得到一分就算一分。”
聽說有人提議禁止翻譯西方的書報,他表示強烈反對:“若禁中國譯西書,則生命已絕,將萬世為奴矣!……”
戊戌變法失敗後,他與他的父親談到維新派的悲慘遭遇,“頗有扼腕、捶胸、搔首問天之慨”。在與朋友的交談中,他對頑固派的倒行逆施痛恨不已,一針見血地道:國家“危亡在旦夕,尚不知病,並仇視醫者,欲不死得乎!”
辛亥革命後,儘管他作為一個學者,對被推翻的清王朝有著一種思想文化上的依依不捨,有懷舊情結,但對時局仍然有著清醒的認識。他深知,大清已經不可能復辟,一代王朝已成過去。他認為,這場推翻帝制的革命,必將“以共和始而以共產終”。也就是說,他已經意識到共產黨最後會得天下的!
目光敏銳,入骨三分。這樣的人,頭上怎麼會拖著一根辮子呢?


20
有人說,辮子是他對被推翻的大清王朝愚忠的標誌,是他思想保守乃至反動的象徵。
也有人說,不對!連那個皇上都剪了辮子了,可見這辮子與是否效忠大清王朝沒有必然的聯繫。更何況,據說他年少時在日本就已經剪過辮子了。此刻他之所以留起了辮子,只不過是向人們表示他的信念、節義和幽憤而已。
辮子是他外表的一個重要部分,一方面固然表現了他的政治態度,另一方面(這才是最主要的),也表現了他在道德上的追求。表現了他的堅持操守,始終如一,決不見風使舵,與世俯仰。這種個性成就了他的事業,造就了他的高尚人格,但是也釀成了他最後的悲劇。
從實質上看,他頭上拖著的那一根辮子,只是形式上的。在精神上,他的辮子早就沒有了。
更多的人認為,這是大師留給世人的問號,是一個不可解的世紀之謎。


21
他對傳統文化的愛,決不是一個頑固派的愛,而是一個經歷了現代洗禮的20世紀人的愛。他不僅不是“封建”、落後,反而是太“超前”了。
在《論近年之學術界》一文中,他喊出了要“以人之道對人”的呼聲,也許這就包含有我們今天所說的“以人為本”的意思。在那個時代,這無疑是對舊的封建勢力蔑視人的基本權利的嚴正批判。
這樣的思想,夠超前的了。
不僅方法是現代的,思想感情也是現代的。這樣的王國維,怎麼會與守舊的遺老們混在一起,一心一意的“保皇”呢?
我曾經就這個問題,向也在讀王國維的父親請教。
他老人家認為,王國維生活在封建時代,從小就泡在傳統儒學的醬缸裏。他不是一個革命家,而只是一個學者。忠君的思想根深蒂固。雖然在理智上,他也知道帝制的滅亡不可避免。但在思想感情上,他是無法與封建帝王徹底決裂的。
還有,他始終生活在一個狹小的圈子裏,生活在一個只曉得忠君、不知道時代發展潮流的遺老遺少的圈子裏。他只結交這樣的朋友。這是他的社會地位和思想感情所決定的,沒有辦法。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,“忠君”、“保皇”是必然的,不可避免的。
再有,就是推翻帝制之後政局的混亂。本來,王國維也是反封建的。他反對尊孔,反對孔教專制,提倡研究自由。他的反對辛亥革命,並不是反對結束封建帝制,而是反對所採取的暴力革命的形式。特別是辛亥革命後的軍閥混戰,民不聊生。各地土匪橫行,沒有一個安定的環境。沒有王道樂土,沒有專心做學問的環境。他把這一切歸結於暴力和君主制度的廢除,因而深感失望,看不到一點光明。這就難免會怨恨革命,想起過去帝制下的種種“好處”來。
重要的是,他是一個癡迷於傳統文化的學者,是中國學界的一座高峰。能夠在學術上做出那麼大的貢獻,領先世界。這就很偉大了。對於這樣偉大的學者,我們是不能用進步與保守這類概念來評價的。他畢竟不是政治家,又是生活在那樣一個時代。我們對他不應該有更苛刻的要求。


22
再次讀他的《人間詞話》。那簡潔、通達的文字,那深厚、老到的韻致,那曠世奇音,讓我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藝術魅力。
古典詩詞發展到晚清時代,已經是夕陽西下。正如當代著名學者孫鬱所言,獨有王國維,以其哲人的目光和深入的悟性,在詩風日衰的近代,對舊文學發出了深切的心靈呼應,且道前人未道之言,梳理了中國詩詞的歷史,在理性境界上別開生面,其大家風範表現得酣暢淋漓。
入乎其內,躍乎其外。以一種有別於前人的別樣的目光反觀詞林,風華正茂的王國維便有了洋洋大觀的氣勢。通古博今的年輕學子,把西洋哲學融化於東方文化的情韻裏,其言詞中流動著一種浩瀚而深切的美。
精妙的評說,讓人讀後幡然醒悟。一雙慧眼,為世人指點迷津。灑脫雋永,妙語連珠。在歷代詞人的優劣中,悟心性自然和修煉之功。以哲人目光審視諸物,文字的後面是巍然的大氣。
在古木參天的詞林裏,我看到了一個學者從容散步的高超風範。


23
讀《詠史二十首》,讀《戊戌雜詩》,讀《宋元戲曲考》,讀《殷周制度論》,讀《流沙墜簡》,讀《古史新證》……這些年,我一直在王國維的世界裏艱難地跋涉。
這麼些年來,儘管我讀的只是王著的一個很小的部分,且一知半解,朦朦朧朧。但是,從“獨上高樓”,到“衣帶漸寬終不悔”,再到“眾裏尋他千百度,驀然回首”。我還是在王國維說的三種境界中,領略了一道道奇異而又多彩的風光。
這麼多艱深的論著,讓我感受到了一個大學問家的浩瀚和深邃。
正如一個作家(記不住名字了)所言,人與意義的維度的凸現以及由其而導致的靈魂痛苦,使得他洞穿了人類全部的歷史。於是,他以自己的思想點燃起生命的火炬,照亮了學術界沉悶的天空。
對清末民初那一段歷史的“悲涼之霧”,能夠呼吸而領會者,今天看來,也只有一個王國維而已。


24
“今宵夢在故鄉做,依舊故鄉在夢裏”。“體素羸弱、性複憂鬱”的王國維,在希望與恐懼、幻覺與醒悟、空想與夢境之中,開創了中國的生命美學。
在叔本華、尼采的哲學中摸爬滾打了一番,他開始向我們展示了他的內心世界。一次次讀他的詩、詞、詞話和《紅樓夢評論》,我一回又一回被深深地震撼。
有著幾千年根基的、正統的“文以載道”的觀念,在他這裏受到了質疑。那天才的悟性,深刻的哲理,讓人不能不折服。在他看來,一切的文學與藝術,不應該是政治的工具,更不應該是道德的工具。文學就是文學。藝術就是藝術。美就是美。它們有著自身的價值與神聖的位置。
他一心追求的是“境界”,是“最上”,是“獨絕”。他渴慕的是人生高處的獨絕風光。
他的主張是為審美而審美,為文學而文學,為藝術而藝術。
“生百政治家,不如生一大文學家”。這讓我想起了西方貝多芬說的,大意是:在歷史上,部長們、帝王將相們成百上千,而作為音樂家的貝多芬只有一個!
這是何等地自負,又是何等地傲視人間的權貴!
不經意間,他成了20世紀新思想、新文化的另一個源頭,成了清末民初中國學術界的一個歷史的奇跡。


25
在對王國維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之後,在重新打開他的《人間詞話》、《人間詞》和《紅樓夢評論》之後,我又第一次閱讀了他的《叔本華與尼采》、《論哲學家與美術家之天職》等一系列的論文。
它我看到了生活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一個中國文人的苦難的靈魂。
在對天才、無用、古雅及境界的系列論述中,王國維揭開了20世紀中西美學溝通的序幕。在接受叔本華、尼采影響的過程中,他建構了自己的一套既迥異於西方,卻又中西合璧、古今融匯,讓人耳目一新的、新世紀的、中國的人本—藝術美學。
在他的藝術美學論述中,處處充滿著以憂生意識為核心的生命感悟。
在他的藝術美學的語言中,處處都在訴說著人生的沉鬱、淒美與醒悟。


26
“黯淡誰能知汝恨,強顏入世苦支離”。在王國維的數量不多的詩詞中,我更看到了一個中國文人不勝悲苦的心靈世界。
新與舊的較量,中與西的矛盾,無時不在他的頭腦中左沖右突。在一種身不由己的廝拼中,他陷入了一種哲學與詩美、理智與情感的強烈撞擊之中。
一面拼飛,一面哀哭;一面求索,一面悲吟;一面向世界和未來進取開拓,一面向自我和過去退縮逃遁。他天才而自恃,博學而獨識。為了驅退眼前的黑暗,從西天盜來火種,在照亮了從古老山林出行的路徑的同時,卻燒毀了他自己。
意在天上,境在人間。最高的哲學抽象與具體的情景描繪融為一體,在審美的意趣中陷入了人生苦痛的深淵而不能自拔。
“人間地獄真無間,死後泥洹枉自豪……”他的痛苦已經不是我們這些俗人所能感受得到的痛苦,而是天才的痛苦,或謂智者的痛苦。
一個悲苦的沉吟者向我們走來。
他是真正的悲觀主義者,一個比叔本華更為徹底的悲觀主義者。他的靈魂只能在更加黑暗的時空裏掙扎。

截屏2021-08-11 下午6.02.52.png

27
王國維所生活的時代,是一個黑暗的時代。在那樣一個時代,一切天才人物的悲劇都是不可避免的。
也許是不知所措,也許是悔不當初,他忽然感到一種莫名的憂傷。“人生過處唯存悔,知識增時只益疑”。對生命的思考讓他掉進了一個黑色的漩渦。他的敏銳使得他意識到了痛苦的存在。他不想在絕望中面對生命的虛無。
他只能選擇逃避。“書成付與爐與火”,對他是一種不得已的選擇。為了忘記昨天的哀痛,1912年的一個晚上,他把自己行篋中的100多冊《靜庵文集》付之一炬。
從文學和哲學的陣地撤離之後,盡棄前學,專治經史。他終於在古史的考據之中安頓了下來。
在新學的大潮中奮進、搏鬥了十多年之後,他退縮了,回歸了。
也有人說,這是他對當時社會主流的再一次叛逆。
    從“憂生”到“憂世”,從“無用之用”到“經世致用”,從反對官本位的專制體制到留戀被推翻的大清王朝,從不無新潮的近代人文本位倒退到儒生道統本位。經過一番輪回,一根人格獨立之“毛”最後仍然歸附到了權力政治這張“皮”上。
對王國維來說,這裏卻是別有一番天地。在日本的那幾年,他全力投入,工夫下在血裏,其“成書之多,為一生冠”。“厚地高天,側身頗覺平生左。小齋如舸,自話迴旋可”……無奈中透露出一種些許的滿足。如果能夠通過對這些古紙堆、古文物中“純粹知識”的研究來擺脫生活中的煩惱,倒也不失為一種不錯的人生方式。
真沒想到,這第二次的叛逆竟然使他再一次碩果累累。由此,他登上了近代中國學術研究的最高峰,
他是做大學問的。有史癖但不迂腐,讀書多但不吊書袋。以考據的目光公正地看歷史,不以古人的是非為是非。在每一個領域,他都是得心應手,遊刃有餘。
在新舊時代的夾縫裏,他再一次實現了一個重大的人身轉換。他那不朽的價值,再一次留在古老的中國文字裏,而且在一不小心中成了新史學的開山,成了中國學術界五百年一出的學者。
可是,在人們的喝彩聲中,他能求得靈魂的解脫嗎?
從那異國他鄉的一彎殘月中,我聽到了一聲長長的歎息。


28
讀一位思想家、文學家,不能僅僅著眼於文字方面。要瞭解一個天才人物,我們就必須透過文字,讀他的生命活動,讀他的心,進而讀出文字背後的深意。如果只流於咬文嚼字、表面文章,那就進入不了天才人物的內心。
讀王國維,尤其如此。
他是做大學問的。首治哲學、美學和倫理學,第一個向國人介紹了西方的叔本華和康德。這一時期撰寫的《紅樓夢評論》,開創了近代文學批評的新範式。後來轉向詞曲創作,先後完成了《人間詞話》和《宋元戲曲史》等名作,引導了百萬後學。再後來,轉向古史研究,樹立了以甲骨證史的成功典範,成就了新史學的一座高峰。
他所代表的,是一個信仰維度闕如的民族試圖在學術上超越學術強國的強烈願望。對他來說,這個願望似乎實現了。但是,後來的事實證明,一切所謂的成功或曰輝煌,到頭來不過是一場虛幻,一次最為慘重的失敗。
儘管他“獨上高樓”,然而最終天涯仍然沒有望盡,高樓也沒有到頂。
這是一個民族的悲劇,深刻的內傷。沒有硝煙,卻是同樣的殘酷,刻骨銘心。
一切危機不僅僅是來自社會層面,而且也是來自心靈的黑暗。
王國維之所以沒有能夠走得更遠,原因是多方面的。究其根本,顯然是由於他在精神上仍然站得太低。他的思考明顯缺乏一種起碼的內在力量和精神皈依,缺乏一顆能夠包容苦難、戰勝苦難的靈魂。
於是,他是成也痛苦,敗也痛苦。飽更憂患轉冥頑,傷心最是近高樓。生命,在他這裏進入了一種孤立無援的絕境。
這是傳統的中國文人的歷史的局限。夢醒了,“解脫之事,終無可能”了,王國維的死也就成為必然的了。作為那時候中國的第一號老實人,他也實在是別無選擇。


29
在報上看到了王國維故居對外開放的消息,父親從他定居的那個縣城掛來一個電話。他說,要瞭解王國維,不僅要看他的傳記,看他的書,最好還要到他的家鄉、他的故居走一走,看一看。現在,他的故居開放了,離你們南京又不是太遠,您應該抽個時間去親身感受一下。
父親說的有理。於一個深秋的午後,我來到了浙江省的海寧市。
次日上午,從市區出發,一個小時後便到了杭州灣邊的鹽官鎮了。王國維的故居在該鎮西南的周家兜。據說是在他10歲的時候,從雙仁巷遷過來的。
經過修葺的故居粉牆黛瓦,坐北朝南,大門前幾盆四季常綠的植物青翠欲滴,映襯得故居分外端莊。門楣的上方,“王國維故居”幾個大字莊嚴而肅穆。故宅前,大師的雕像以十分簡潔的線條,勾勒出了先生中年的形象:瓜皮帽、寬邊眼鏡、長衫馬褂,有點老學究的味道。
尋覓著先生的腳步,我一步步走進大師早年的夢。


30
輕輕地跨進故居的大門。第一進是三楹平房,雕花門窗,木質板壁,古色古香。前廳正中置放王國維的半身銅像,一幅“蒼松萬年春”圖懸掛廳正中,畫兩邊是筆力遒勁的條幅:“發前人所未能發,言腐儒所不敢言”。這是郭沫若先生在《評魯迅與王國維》一書中,對王國維高度概括的評價。廳中,還有著名書法家沙孟海先生題寫的“廣業甄微”匾額,表達了沙老對王國維博學多才的敬仰。
關於王國維的陳列分三個部分:(一)介紹王國維故鄉、家世及其生平;(二)介紹王國維的主要學術成就,陳列王氏各種著作和手稿;(三)是國內外專家、學者關於王國維的論著。
平房後面是一小天井,然後就是三楹樓房。樓上先生的書房裏,一張書桌臨窗而放,幾個書櫥裏,擺放著已經發黃的書本以及幾件瓷器。隔窗而望,前面就是浩浩蕩蕩的錢塘江。
可以想到,在那西風東漸的年代,大師年輕的心靈一定是孤獨的,其內心世界的悲苦也可想而知。後來他感受到的“五十之年、只欠一死”,決不是偶然的。


31
據介紹,王氏一族乃江南名門之後。他們的遠祖王稟,是北宋的一個都統,於靖康元年(西元1126)奉命堅守太原。金兵圍城,浴血奮戰多日。後太原失陷,王稟率兵與金人巷戰,身受數十處戰傷,寧死不降。最後懷抱宋太宗畫像,帶著長子王荀,從容赴汾水而自沉。由於王稟的英勇抗金,支撐了靖康危局,宋高宗趙構得以南下臨安(杭州),建立南宋朝廷。高宗感念王的功勞,追封其為安化郡王,諡忠壯。追贈其子王荀為右武大夫、恩州刺史。王稟的另外兩個兒子,也被加封了官職。再後來,王稟的孫子王沆也受到召見,並傳旨在海昌(鹽官)建造“安化坊”,成為朝廷恩賜的宅第。從此,王家便成了海寧的望族……
王氏家族遠祖的這段光榮歷史,對王國維一生的影響之大,是不言而喻的。遠祖頭頂那耀眼的光環,使他對自己的血統感到自豪、自信、自負。士可殺而不可辱的氣節,從容赴死、為國盡忠的信念,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深深植根於他的潛意識了。為了讓後人記住這段家史,先生後來還專門撰寫了《補家譜忠壯公傳》。他的一生“淡名利,寡言笑,篤志墳典,一本天性”,也許正是由於這種文化氛圍的長期薰陶和潛移默化的結果。


32
童年的王國維是不幸的。那一年10月,他還不到三周歲,母親便撒手歸天。父親因為在外地謀食,只能把他和他的姐姐託付給親友照管。從小就失去母愛的他,其“體素羸弱、性複憂鬱”就是難免的了。
這樣的性格一旦形成,就很難改變。對他一生的影響,是非常巨大的。
在父親王乃譽的精心安排下,剛剛六歲的王國維就上了私塾,接受中國傳統的啟蒙教育。他天性聰慧,刻苦用功。15歲就成了當地一名最年輕的秀才,名列“海寧四才子”之首。但是他喜歡並專注的並非八股,而是那些與科舉考試關係不那麼密切的“前四史”。甲午戰爭後,他開始關心國家的命運,追求時髦的“新學”,進而在最後一次鄉試中“不終場而歸”。從那開始,他徹底斷絕了科舉的念頭,從此走上了“獨學”的道路……
面對著他放大了的照片和他的塑像,我仔細端詳著大師的眼睛,希望從他沉鬱的目光裏聽到他的心聲,從他憂鬱的眼神裏尋覓一個中國文人的秘密。
不知不覺已經是黃昏。火紅的晚霞燒紅了杭州灣的上空,習習的海風送來了秋的清涼。
後樓窗外,一株桂花樹正開得爛漫,花枝格外茂盛。三三兩兩的遊客,在王國維早年的夢境中留連忘返,不願離去。
在西下的夕陽中,一只失行的孤雁越過天空。
走出王國維的故居,我在鹽官鎮的街道上行走。錢塘潮仍然是那樣波瀾壯闊,洶湧澎湃。大師的許多往事,從眼前一幕幕流過。“苦覺秋風欺病骨,不堪宵夢續塵勞”。這使我不由想到先生當年關於“潮落潮生,幾換人間世”的人生感慨。20世紀已經過去了,先生離世也已八十多年。雖說浪花依舊,然而此處早已換了主人。面對物是人非、人去樓空的蒼涼,我不禁發出一聲無可奈何的感歎。


33
人間煩惱難解脫,傷心最是近高樓。古紙堆、古文物中的求索,雖然暫時轉移了他的注意力,使得他忘記了眼前的種種不快和苦難。但這只是他對於痛苦的一種暫時的緩解,其靈魂深處的黑暗仍然一如既往,時時讓他寢食難安。
夢,總是要醒的。當他意識到“解脫之事,終無可能”,意識到時局的動盪已經讓他無法再做學問的時候,他的死就是不可避免的了。
對於王國維來說,也實在是別無選擇。


34
從鹽官鎮回到南京,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。
作為一個精通國學、以拯救中國文化為己任的王國維,對自己的生命是非常珍惜的。他明白自己的責任,對於國學又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。他常常告誡自己,要抓緊,要努力,一定要在有生之年,在振興東方文化上創不朽之巨業,成一家之絕學。
他自信自己有這個能力、也有這個條件完成多年的夙願。
然而,民國十二(西元1923)年4月16日,遜帝溥儀的一道“諭旨”,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。
由於兒女親家羅振玉的引見和幕後活動,王國維以一名“諸生”的身份入選“南書房行走”,成了下臺皇帝的一位“師傅”。他興沖沖地走進了紫禁城,以為在這裏可以看到更多的皇家檔案和歷史資料,看到外面看不到的典籍,他的學術研究也許因此而更上一層樓了。
但是,沒有多久,他就徹底失望了。


35
起初,王國維對於遜帝溥儀對他的賞識和破格重用是十分欣喜、感激涕零的。在“行走”的任上,他忠於職守,為已經下臺的皇帝提出許多建議,並多次上疏。但是,剛剛成年的“聖上”哪里顧得上聽他的嘮叨。他的一次次上疏,也就不可避免地無疾而終了。
再有,就是宮中的勾心鬥角更讓他心煩意亂。為扳倒政治對手,舉薦王國維入宮的羅振玉及其同夥,要他為他們呈遞奏摺。只有利害衝突,沒有是非判斷。他身不由己,於不經意間滑入一個政治的旋渦。他在無奈中感到痛苦不堪。
他多次致信羅振玉,表示想離開這個是非之地。羅振玉總是要他安心,勸他堅持。他感到極端的無聊,以致連羅振玉代托的奏本也擱置不送了。幾十年的友誼,也因此而產生了難以彌合的裂縫。
這裂縫的出現,讓王國維陷入更大的苦惱。
他的悲劇性結局已經是很難避免的了。


36
父親對我說,王國維是學術中人。一個搞學術研究的人,一旦陷入政治鬥爭的旋渦,就很難逃脫被這旋渦吞滅的命運。
1924年10月,投向南方革命黨的直系軍閥馮玉祥發動“北京政變”,遜帝溥儀被趕出紫禁城。遭遇此變,扈從廢帝出宮的王國維心如刀絞。既然做了皇帝——儘管是已經被廢的皇帝——的“行走”,就應該為主子分憂解難。自己沒有這個能力,眼睜睜地看著主子“遭難”,他心裏的滋味實在難以承受。
一種根深蒂固的“忠君”思想,一種思想文化上的戀舊情結,像蛇一樣地死死地纏繞著他的心靈。
他終於想到了死。近年人生的種種不如意,使得他早就心灰意冷。他想撒手西歸,了此殘生,再也不到這個世界來了。
他的自殺方案剛剛準備實施,便被家人發現。妻子兒女總動員,其高度警惕和嚴格的監視護理,使他簡直是寸步難行,無從下手。
迫於無奈,他只得放棄方案的實施,向家人作出了決不自殺的保證和承諾。
我不死了!他一聲苦笑:你們放心地去活吧!
截屏2021-08-11 下午6.07.26.png
37
那一天的晚上,他久久難眠。他想到了兩年前,想到了那天深夜為前輩沈曾植老先生去世而撰寫的挽聯:
是大詩人,是大學人,是更大哲人,四照炯心光,豈謂微言絕今日;
為家孝子,為國純臣,為世界先覺,一哀感自己,要為天下哭先生。
挽聯所述,不正是他此刻心靈的寫照嗎?
望著南方的天空,他心潮難平。


38
不久,胡適通過廢帝溥儀又下了一道“詔書”,讓王國維到清華大學國學院任教。
結束了南書房“行走”的他,又開始了一種新的生活。
“離此人海,計亦良得。”從此,可以一邊教書、傳道,一邊專心做學問了。離開是非之地,他多少有一些如釋重負的輕鬆。
腦後依舊拖著的那條辮子,成了清華一道亮麗的風景。人們理解他性格上的偏執,對於他的學問和人格,給予了充分的尊重。
在講授《古史新證》的同時,他繼續考釋他的金文甲骨文字,並開始了對元史的研究。他的“二重證據法”,開啟了史學研究的新時代。學術上的輝煌,使他的社會影響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
然而,這並沒有改變他那悲苦的命運。1926年9月26日,他最喜歡的長子潛明在上海病逝,年僅27歲。悲痛欲絕中,他的兒女親家、也是他最好的朋友羅振玉,據說是由於一場又一場的“誤會”,向他發來了一封“絕交書”。
人間風雨太無情。他那平靜的外表下,其心靈正經曆著一場前所未有的掙扎。


39
這裏,不能不說說他的摯友羅振玉。
想當年,在他年紀輕輕、剛到上海闖天下的時候,是羅振玉及時伸出了援助之手,在經濟上慷慨解囊,精神上百般鼓勵。三番五次,送他到日本留學。回國後,又處處給予關照,讓他到師範學校任教,主編《教育世界》。
在後來的戰亂中,又是羅振玉帶著他東渡日本,為他提供大量的甲骨、文物和眾多的文字資料,讓他在一個嶄新的學術領域大顯身手。
是羅振玉,給了他一根能夠撬動地球的“杠杆”。
可以說,沒有羅振玉,也就沒有作為國學大師的王國維。
王國維的輝煌中,也包含著羅振玉的心血、汗水和大量的付出。
三十年的合作,三十年的友誼。羅與王,已經我中有你、你中有我,難分彼此了。
可是,這樣一對朋友,卻在他們的晚年鬧翻了。


40
兩個人的矛盾,起於一些在今天看來不過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。
兒子死了,兒媳婦——也就是羅振玉的女兒——回娘家去了。由於婆媳之間的不和,鬧的兩家都不大開心。王國維在辦理兒子的海關恤金等遺款時,委託在滬的老友,通過銀行將錢全數匯至天津羅家。
沒有想到的是,負氣的羅振玉拒絕了他的好意。兩親家你來我往,打起了筆墨官司,以致鬧到了“絕交”的程度。
對於王國維這樣一個老實、迂腐、遇事總愛較真的人來說,其精神上的創傷是顯而易見的。一氣之下,他把羅振玉的所有來信,一把火全燒了。


41
轉眼之間,就到了1927年。
這一年四、五月間,國民革命軍下徐州。當年逼廢帝出宮的馮玉祥部,正引兵出潼關,敗奉軍於河南。直魯危急,北京大恐。
面對風去變幻的時局,王國維十分憂慮和不安。在一次閒談中,他從一位同仁的口中得知,湖南的葉德輝——也是一個做學問的人——被革命政府槍斃了。還有,國學大師章太炎的家產,也已被革命政府藉沒……
革命中發生的這些事,本來並不難理解。然而由於王國維對革命的隔膜,再加上種種謠傳,便使他在思想上產生了抵觸、驚恐和不安。
清朝覆亡之後,他又看到古老的中國文化正面臨覆亡的命運。舊的王朝落幕了。國勢澆漓,文明淪亡。棋局已殘,吾人將老。海內千芳,人間萬豔。同哭同悲者能有幾人?
無法適應這個現實的他,此刻感歎:大亂已經開始。我輩只能做砧板上的小魚了……
太壓抑,情感中恍惚、抑鬱的東西太多,令人感到內心總有一些排除不去的孤寂。
清醒而絕望,深刻而灰暗,博大而落魄,大概是他此時精神最核心的形態。
生逢亂世,在劫難逃!他不由一陣歎息。
一位學生對他道:先生不必憂慮。實在不行,可以到我們家鄉的山溝裏避難……
到山溝裏?那裏有我需要的書嗎?王國維一聲苦笑:我們這些做學問的,若是沒有書,活著又能何為?還不是跟死了的差不多?
學生無言以對。
接著,他在這個學生的扇子上題寫了陳寶琛的一首《落花》詩:
春歸莫怪懶開門,及至開門綠滿園。
魚楫再尋非舊路,酒家難問是空村……


42
悲劇之所以發生,除了時代原因之外,還由於他那內向型、抑鬱型的主體性格。
他追求完美,但是卻難以達到理想。喜歡幽居獨處,不愛熱鬧。感情細膩,內心活動豐富。不善交際,不願意出頭露面,平時好象總是憂鬱不樂。心裏有話不想對人說,碰到陌生人就覺得拘束。常常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情而情緒波動。對於新事物的理解比較遲緩。好鑽牛角尖。遇到難題總是舉棋不定,優柔寡斷。碰到危險情境,常常有一種恐懼感。
當代學者陳明遠認為,這種個性適合坐冷板凳,研究複雜的學問。可以成為大學者,作出常人難以企及的貢獻。但是面對激烈動盪、錯綜複雜的社會巨變,他往往躲避到象牙塔,悉心營造自己鑽研學術的安樂窩。一旦面對“覆巢之下豈有完卵”的威脅,則表現出“士可殺而不可辱”的凜然氣節,令人扼腕歎息!


43
時局的動亂,打破了校園的寧靜。偌大的清華,已經沒有一個學者的容身之處了。
摯友的絕交,更使得王國維心亂如麻。雖然時候已經是初夏,他依然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。想到了叔本華說的,人生是一種迷誤,人間的一切都是空虛。他忽然有了一種大徹大悟的感覺。
這個世界還有什麼值得留戀的呢?
他又想到了《紅樓夢》,想到了林黛玉。質本潔來還潔去,該離開這個污濁的泥溝了。
三年前那個念頭,再次在他的心中復活。
一場震撼國人的世紀悲劇,就要發生了……


44
一個秋天的黃昏,出了清華園的大門,我在通往頤和園的大路上行走。
八十多年前,路沒有這麼寬,也沒有這麼平坦。記得是五月初三,也就是端午節的前兩天,我看到面容安詳的王國維,在黃包車上悠閒地望著遠方的樹林。我不知道他那時在想些什麼。只見他默默無語,正襟危坐。
世道上“人心厭亂已極”。古紙堆裏有新天地,卻難得“靜安”。
外表的平靜裏,是內在的毀滅。
長歌當哭,奈何欲哭無淚。
像是赴一場盛宴,他義無反顧地跨進了頤和園的大門。
據說這裏就是魚藻軒,就是王國維捨身赴死之處。當年的石舫已經不復存在。在我的眼前,湖水依舊是那麼寧靜,碧波依舊在陽光下蕩漾。
八十多年過去了,誰還記得一個學者那驚心動魄的一跳呢


45
王國維死了。那一年,那一天,他在“數千年未有之巨劫奇變”和“道術為天下裂”的電閃雷鳴中死了。
他是被絕望所吞噬的。
“五十之年,只欠一死。經此世變,義無再辱。”那字字滴血、句句含淚的遺書,道盡了時代交替中一個知識份子的無限辛酸。
理性王國與現實王國的衝突已經無法調和,生存的天空變得黯淡無光。
一個舊式文化人的生存之路,被歷史終結。他帶著深切的焦慮,走向了人生最苦的大澤。
崩潰的是一部心靈史。
留下的是一種不堪回首的精神創傷,是一個跨越世紀的隱痛,是一曲震撼幾代人心靈的合唱。
看似懦弱的他,勇敢地面對一個前人及同代人無力解決的問題,最終終於不可避免地被這個問題所毀滅。他一生的燃燒和最後的爆炸,在我們的精神領域樹起了一座永遠的豐碑。
20世紀的中華民族,失去了一顆偉大的靈魂。20世紀的中國,也因此而誕生了一個永遠的神話。
在他的身後,是一部死去了的歷史。


46
對於王國維的死因,八十多年來一直是眾說紛紜。
有說是被南方的革命軍嚇死的。有說是叔本華的哲學造就了他的自殺情結。有說是殉清的。有說是被他的朋友羅振玉逼死的,還有人說是殉綱紀文化的。
似乎都有一點,又似乎不全是。他的死,是一個舊式文人在世紀震盪中的必然結果。
生滅原知色即空,眼看頃國付東風……
世界是空還是色,先生非有且非無……
王國維死了。他的死,應該是他那弱小生命在人間的輝煌一搏。
當人們爭相以革命、暴力、鬥爭來創造事業的輝煌的時候,王國維卻以他的黯然自沉為紛紜的歷史標誌出生命的向度。潘知常先生認為,它是生命之於歷史的拒絕,也是死亡之於生命的見證。作為先知,惟獨他看出了世紀的不可愛、歷史的頹敗並且已經洞悉一切。他雖然沒有拿起鐮刀斧頭,但仍然是不惜以自己的微弱身軀來撞擊地獄的大門,以他全部的生命點燃了靈魂的火炬。
不死的國學大師,不死的王國維!
截屏2021-08-11 下午6.08.16.png
47
第二天下午,再次走進清華園,為的是看一看王國維先生的紀念碑。
風和日麗,古木參天。八十多年過去,人們還記得當年這位名聞中外的國學大師嗎?問了幾個年輕的學子,都說不知道。又問了兩個上了年紀的老人,也是搖了搖頭:碑?什麼碑?沒聽說過!
飛轉的時光,真的磨去了一切?今天的師生們,竟然都不曉得他們的校園裏,曾經有這麼一位國學大師,有這麼一個紀念碑嗎?
碑者,悲也。先生之寂寞,斯文之墜地是可想而知的。
在這個當代中國最高學府的林蔭道上,走著一些號稱“時代精英”的、來去
匆匆的學子們。王國維如果地下有知,他一定會想,這些現代人的頭腦裏,裝的又是怎樣的靈魂呢?


48
功夫不負有心人。終於,王國維的紀念碑已經聳立到了我的面前。
灰色的樓,綠色的樹。青色的碑,藍色的天。。“海寧王靜安先生紀念碑”幾個隸字清晰入目。
是的,是王先生的碑!我的腳步忽然變得沉重起來。
啊,王國維!我為您而來,我已經感受到這裏冰冷的心靈氣息了。
真夠安靜的,這裏本來是一個可以安心做學問的地方。樹木環合,沒有俗人的干擾。可是,做學問的大家卻一個一個的走了。八十多年,先生的碑就靜靜地聳立在這裏,傲視著人間的風雲變幻。
一個融匯了中西文化精神的文化鉅子,沉睡於文化的歷史之中。這些年來,他已經看透了世界上的芸芸眾生,世俗的利祿也早已淡化到歷史的黑洞裏。
據歷史記載,先生的紀念碑於他辭世兩周年的時候,由學校籌款建立。碑身約高七尺,挺立在兩棵槐樹之間,色呈漆黑,表示哀思之意。碑文由陳寅格先生親撰,梁思成擬式,馬衡篆額。名書家林志鈞書丹,名刻家李桂藻刻字。當年就有“校園第一碑“的美譽。八十多年中,歷經諸多滄桑變化。“文革”中被推倒、拖走,不知所終。如今眼前見到的這座石碑,是後人在原處重新樹立的。
流年變遷,古槐依舊。清風吹過,樹影婆娑。讓人感歎的是,這塊本來為懷念一代國學宗師而修建的石碑,竟然承擔了如此多的世事滄桑,賦予了如此多的意蘊。歷史的辛酸,真的是一言難盡的了!
瞻望良久,轉到碑後,碑後上刻篆書“海寧王先生之碑銘”幾個大字,下麵小字刻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陳寅恪先生撰寫的紀念碑文:“士之讀書治學,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,真理因得以發揚……”
讀著陳寅恪先生的碑銘,不由心潮起伏。王國維一生所從事的“空前絕業”,今天還有傳人嗎?有著幾千年曆史的國學,今天還能發揚光大嗎?
想到此,我不由淚眼模糊……


49
由於對國學大師王國維可謂情有獨鐘,我寫了一篇關於王國維的文章,發在《名人傳記》上。沒有想到的是,這篇文章進入了王家後人的視野。王國維的孫子王慶山先生,在讀了我的文章後百感交集,並通過《名人傳記》的編輯,主動找到了我。慶山先生的父親、也就是王國維的第二個兒子王仲聞,一生熱衷於古代文學、特別是宋詞的研究,是國內首屈一指的詞學大家。然而在那極左的年代,被打成右派、特務、反革命,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,生前留下的數百萬字的文稿被付之一炬。慶山那癱瘓在床的母親,也因為他的父親而被遣送老家,三個月後離世。
由於家庭的影響,慶山自己的一生也是飽經磨難。在武漢測繪學院讀書時,被劃為“右派”,於1961年流放新疆,在生產建設兵團農場接受“勞動改造”,長達二十年之久。他的兄弟姐妹,也都被打成右派。在那一場苦難的歷程中,經受著慘痛的人生煎熬。
聽著慶山先生強忍悲痛的敘述,我再一次震撼了。我的心在顫抖。在一種欲罷不能的激奮中,我整理了以慶山口述為主的、反映王仲聞苦難一生的長文:《我的父親王仲聞》,刊登於2013年12月號的《名人傳記》。
文章發表後,受到海內外各界人士的廣泛好評。
文章發表了,然而,我的心情依舊不能平靜。我在想,這一家三代人的苦難不是個例,也決非偶然。它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份子苦難的縮影,僅僅這樣一篇文章,是遠遠不夠的。就在文章完成之後,我又趁熱打鐵,一鼓作氣,決心以詩的形式,寫一部王家三代學人的“詩傳”。在一種極端亢奮的狀態中,我夜以繼日,日以繼夜,終於以三個月的時間,寫出了一部由64首短詩和2首長詩組成的系列組詩長卷。這就是由國家團結出版社於2015年10月出版發行的《亂世學魂——王國維詩傳》。


50
《詩傳》的出版,再一次引起了人們對王國維的關注。北京《中華文藝家》《稻香湖》詩刊、先後刊登消息和評論,指出:這部詩作“在題材的開拓、語言的錘煉、詩藝的探索等諸多方面,均獨具特色,別開生面,實為近年我國詩壇不可多得的一部罕見之佳作”。上海某出版社一位資深編輯讀後,在給他朋友的信中指出,這本詩集“形式奇特,是一本奇書!”
與王慶山有著類似經歷、在文革中同樣飽經磨難的孫正荃教授,在看了《詩傳》之後,更是感慨萬分。他說,《詩傳》中有許多值得讚美的構思和佳句,但我更看重的是詩人對真善美執著的追尋和堅守(它在當代已經稀釋甚至已經稀缺),這是一個人只有把自己的生命全部投入甚至燃燒,才能迸發出的光和熱!
孫正荃教授說,文質兼備的《詩傳》不僅是一種創舉,而且稱得上是一種“存在主義(在場)寫作”(當今很受寵哦)。


51
那次在北京看到的,清華園王國維紀念碑上的銘文,讓我再一次想到了六十年前爺爺的那一次祭奠,想到了三十多年前父親送我的那一本《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》。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。
在那個亂世,中國的學術界之所以能夠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,就是因為我們有一個王國維。
王國維沒有死。他活在爺爺的心中,活在父親的心中,如今也活在我的心中,活在中外學者的心中,活在千千萬萬有良知的中國人的心中。
一天晚上,我開始讀剛剛到手的、陳鴻祥先生修訂版的《王國維傳》。朦朦朧朧中,它讓我走進了一個虛無縹緲的幻境……


52
在一種虛無縹緲的幻境中,吟誦著“獨上高樓,望盡天涯路”的爺爺在向我走來。
爺爺!……我趕緊撲了上去。
爺爺摟著我,一滴熱淚滴在我的臉上。他忽然高興地問我,您還在讀王國維嗎?
是的!我回答道:我在讀陳鴻祥先生的《王國維傳》。
很好!爺爺高興地告訴我:今天給您帶來一個人,一個您最想看到的人!
一個我最想看到的人?莫非是……
我趕緊抬頭看去,只見他的身後站著一個腦後拖著辮子的老人。頭戴瓜皮帽,身著布長衫,一副圓而稍大的近視眼鏡架在鼻樑上……呵,王國維先生,果真是我日思夜想的王國維先生!
我趕緊上前,恭恭敬敬地鞠了一個躬,道:大師!……
王國維趕緊拉著我的手,道:我只是您爺爺的朋友,不是什麼大師!你們的所謂大師,我是避之惟恐不及的!您就叫我先生好了……
先生!……我道:我想對您做一次採訪,請教一些問題。可以嗎?
可以,可以!王國維道:按道理,我是不管你們人間閒事的。看在您爺爺的面子上,今天就破例了!……


53
在我的這次採訪中,王國維滔滔不絕,談了許多。只是一覺醒來,全都丟到爪窪國去,一點也記不得了。
入夢時沒有帶答錄機,如今是後悔也來不及了。
不過我還是記得一點,那就是寫在他臉上的憂鬱,還有他再三告誡我的那幾句話:
現在是西風猛烈,金錢統帥一切。在你們這一代人的眼睛中,我們當年熱衷的那一套,已經是一錢不值了。
我早就死了,我的學生也死去多年了。
大家都在談振興國學,我看難啊!
再過五十年,也許就找不到一個能夠懂得四書五經的人了!
到了那時候,太陽也許還是那個太陽。但是,中華民族卻再也不是原先的中華民族了!
泉水一旦乾枯,大地就會開裂。淚,是無濟於事的……


54
美好的夢境被城市的車流擊穿,燦爛的陽光照亮了秦淮河裏的浪波。
古老的城牆下,我開始了一天的行走。
在這裏,要奉勸讀者諸君的是:剛才的夢中所言,千萬當不得真!
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路上,我們將跋涉前行。沒有什麼艱難險阻能夠阻擋我們。中華文化將再一次光耀於世界。
我堅信,未來屬於偉大的中華民族!
王國維將含笑九泉……





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  • 您可能感兴趣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

查看:651 | 回复:0

  • 暖心援丰,热情如阳

    4月20日上个星期六,正是一个阳光普照的美好日子,大地仿佛被温暖笼罩,让人心情愉悦

    阅读:284|2024-04-24
  • 珞珈花浓,澳华异彩

    沈志敏 华中重镇武汉地处三江之汇,四月的珞珈山下林荫花盛。 2024年4月20日,武汉大

    阅读:75|2024-04-24
  • 我的丈夫是我的共同家长、朋友和爱人——但他并不是我...

    我的丈夫是我的共同家长、朋友和爱人——但他并不是我唯一的性伴侣:开放式婚姻的内幕

    阅读:244|2024-04-21
  • 拥有和经营妓院的惊人现实

    塞布·斯塔塞维奇 拥有和经营妓院可能没有想象的那么性感。图片:盖蒂 如果你只在

    阅读:100|2024-04-21
  • 追梦——作者:琳达

    FOLLOW THE DREAM Linda Li 著 Title of Book: Chasing Dreams |追梦 Name(s): Lind

    阅读:337|2024-04-16
  • 沉沦神州的血祭者

    何与怀 一 2009年5月,缘因参加一个欧洲华文作家会议,我来到位于阿尔卑斯山北麓多瑙

    阅读:1294|2024-03-12
  • 歡樂迎新歲,中華顯愛心 25 Feb 2024  歡樂迎新歲,中華顯愛心

    在烈日炎炎的澳洲夏季,墨爾本中華獅子會與援豐會展現了他們對社區的深切關懷與支持。

    阅读:424|2024-03-05
  • 除夕快乐!

    何与怀 人们说得好,除夕,就像一场盛大的演出终于到了大幕即将拉开的时刻。 除夕这个

    阅读:1356|2024-02-05
  • 美德赢台湾

    何与怀 1月13日,作为2024世界大选年最瞩目的首场大选,台湾取得民主阵营的首场胜利。

    阅读:1222|2024-01-16
  • “四十千” 博物馆

    西澳 平民 墨尔本杯日即当年11月1日是澳大利亚政府决定给予四十千中国留学生 居留澳

    阅读:811|2023-12-24
澳洲观察,专为海外华人打造,服务海外华人的大型社区平台,在澳洲的吃穿住行,国内的政策新闻,我们全力提供,欢迎大家!
本站导航
社区民生
移民留学
综合娱乐
本站站务
社区公告
投诉建议
商务合作
新闻资讯
国际新闻
澳洲新闻
中国新闻

网站首页

官方微博

官方微信

《澳洲观察》—观察、体验,知行合一!
联系电话:0061-3-94322552 地址:PO BOX 91 Watsonia Victoria 3087 Australia 邮箱:unitedtimesmel@gmail.com
Copyright 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   Powered by Discuz! X3.4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